东方网通讯员杨静2月6日报道:核技术始于国防,但也能治病救人。同济大学核医学研究所余飞教授团队专注于阿尔法核素的肿瘤精准治疗十余年,日前在国际期刊《治疗诊断学》上发表了《阿尔法核素驱动损伤线粒体转移增强旁观者效应》的研究论文,这是国内首个围绕阿尔法核素发射体铅-212开展的临床前应用研究,提出了阿尔法核素既有“彗星撞地球”之原始动能,更有“隔山打牛”之次生肿瘤歼灭能力,有望为肿瘤患者带来新的治疗手段。
放射性核素治疗肿瘤因具较优“有效性”和“安全性”,在肿瘤精准治疗领域日益显示出独特优势。过去医学界常用“贝塔核素”治疗肿瘤,而“阿尔法核素”是核素肿瘤治疗的颠覆性革新,这是由于阿尔法核素杀伤肿瘤的能量超过贝塔核素100倍,并且阿尔法核素的射程更短,对癌旁正常组织的影响更小,从而更安全。其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一种叫做“铅-212”的阿尔法核素发射体。她与我们日常使用的铅笔中的普通铅不同,是一种不稳定的医用放射性核素,可释放出具有强大杀伤肿瘤效应的阿尔法射线,从而实现更有效的肿瘤治疗。
既往医学专家对阿尔法核素治疗肿瘤更多的是利用阿尔法核素的高能量直接断裂肿瘤细胞核的DNA双链。但是,任何靶向肿瘤的核素载体都无法携带阿尔法核素到达所有的肿瘤细胞,有很多“漏网之鱼”。为破解这一难题,研究团队另辟蹊径,提出了阿尔法核素驱动的旁观者效应理论,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探讨了阿尔法核素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简单来说,研究者发现阿尔法核素不仅可以直接损伤受照射的肿瘤细胞,还能够通过一种类似“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机制影响到邻近未受到直接照射的肿瘤细胞。这意味着,即便不是所有肿瘤细胞都能被直接靶向攻击,这种阿尔法核素药物仍然能够发挥抗肿瘤作用。
这项研究还揭示了一种被称为“损伤线粒体转移”的亚细胞水平信号传导机制。通常情况下,线粒体被视作细胞的“能量发生器”,提供生命体所需要的能量。随着医学进步,目前对线粒体的认知已经逐渐进入了“信息处理器”时代,她可以作为细胞信号传导的中心枢纽。有趣的是,线粒体也是细胞中除了细胞核以外具有DNA的细胞器,因此线粒体对阿尔法核素的射线很敏感。该研究发现,当线粒体受到阿尔法核素照射后,它们可以化身为“信息传递者”,把伤害“传染”给周围未受照射的肿瘤细胞。这一机制就像是“隔山打牛”,让那些看似安全无虞的肿瘤也难逃一劫,从而发挥更强大的抗肿瘤治疗作用。
当前,阿尔法核素因具备“高能量、短射程、耐乏氧、易防护”四大临床应用独特优势,在核医学肿瘤精准治疗中显示巨大潜力,有望促成核医学治疗模式及理念的重大变革。但阿尔法核素的治疗机制相较于贝塔核素更为复杂,其研究在全球范围内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众多科学理论“无人区”,成为制约其临床转化应用的关键瓶颈。该研究拓展了阿尔法核素治疗的临床应用新方向,有助于完整构建阿尔法素治疗机制的科学认知体系。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猜您喜欢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