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鲁迅形象最初的认识,来自语文课本上的一幅油画插图——第三届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著名油画家汤小铭的《永不休战》。画面中,鲁迅虽然身卧在病榻之上,却依然执笔作书写状,他目光冷峻地斜望前方,仿佛能将一切洞悉眼底。
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启用之际,羊城晚报记者与上海鲁迅纪念馆原馆长王锡荣一同探馆。从广东美术馆白鹅潭馆区漫步至广东文学馆“鲁迅家”展览厅,遇见不一样的鲁迅。
提振精神
“第一次见到《永不休战》在1970年代。”王锡荣至今记得自己对《永不休战》的初印象,他告诉记者:“当时就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油画中的鲁迅形象,给了我们一种提振精神的感觉。”
《永不休战》由汤小铭创作于1971年。就在这一年,广东省的鲁迅纪念馆赶着恢复展览陈列。按内容编排,应有一张鲁迅晚年的照片,但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馆方想到,可画一张油画来代替,这个任务于是落到汤小铭身上。
能够接到鲁迅主题的创作任务,首先让汤小铭感到提振精神。自1964年从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后,汤小铭曾连续五六年的时间不能从事热爱的油画创作,能够再次拿起画笔,他感到如获新生。
为了画好鲁迅,汤小铭在广州鲁迅纪念馆里住了下来,他的画室恰巧就在当年鲁迅居住过的房间隔壁。多年后,汤小铭在自传里对这段创作经历进行了回忆,他写道:“满怀对鲁迅先生钦敬之情,创作了油画《永不休战》,这对我久被压抑的创作欲望是一次较充分的满足。”
艺术家精准刻画出鲁迅先生的坚毅目光,并着意淡化光线和阴影对比,采用当时少见的冷灰色调,在当年满眼“红、光、亮”风格作品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作品创作完成后立刻引起了美术界的轰动,于1971年入选全国美展,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同年因广东省美术作品展览需要,汤小铭根据手稿再画了一张《永不休战》,后为广东美术馆收藏。
文化标识
艺术评论家梁江同样在1970年代知晓汤小铭。他认为:“汤小铭能把鲁迅放在这个时代背景上,用这种角度、这种笔法画出了一个非常有深度的文化旗手形象……这幅作品其实它的意义已经超越了美术作品本身,它带有一种新文化标识的意义。”
此后的四十多年时间里,《永不休战》不时出现在重要艺术大展之中,成为标识度、认知度最高的鲁迅艺术形象之一。
在王锡荣看来,《永不休战》被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它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对鲁迅的认识和理解,特别强调鲁迅战斗性的一面。“在今天看来,我们不否认鲁迅的战斗性,但是还应该更加全面、更加立体地看鲁迅。”
王锡荣认为,鲁迅一生都在呼唤“人之子”,他是精神界战士,同时也是“人之子”,他留下来的文学作品,是今天社会重要的精神财富,也是当代艺术家的丰富创作源泉。
特别是在鲁迅逝世时,力群等人刻的鲁迅像大量见诸报端,大大传播和构建了鲁迅的公共形象。50-60年代后,一大批名画家加入表现鲁迅形象、作品与思想的创作队伍,形式愈加丰富,留下了大量经典名作。
在看完《永不休战》画作后,王锡荣特别推荐观众再到旁边的广东文学馆“鲁迅家”展厅看看。在他看来,“鲁迅家”就力图表达:鲁迅既是一个战士,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或许,这就是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将美术与文学共置同一空间的特别意义。
陈桥生 林洁
邓琼 侯恕望 吴小攀
朱绍杰 麦宇恒
文艺 朱绍杰
钟振彬
王炯勋
余梓涛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猜您喜欢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