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华东师范大学供图
当前,以通用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刻影响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各个方面,给教育亦带来巨大挑战与机遇。
“在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变得越来越容易、更新变得越来越快速的情况下,包括责任感、情绪调节、开放协作和交往等在内的社会与情感能力作为‘底层素养’和‘核心能力’,显得更加重要。”梅兵说。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重点关注了加强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相关的议题。
梅兵认为,在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养方面,当前体现出几个主要问题:第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支撑教育强国建设战略背景下,对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重视不够;第二,面对人工智能对教育和人的发展带来的巨大挑战和机遇,对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系统研究和实践有待深入;第三,学校和教师开展社会与情感能力教育、为学生成长提供“情感支持”的能力水平亟需提升。
梅兵介绍,社会与情感能力是人在实现目标、与他人合作及管理情绪过程中所涉及的非认知方面的“软技能”,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意志品质、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提高身心发展水平,是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无论是学校、社会还是家庭,对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认识均显不足,重认知、重分数的思维还未完全扭转,也缺少政策、制度方面的顶层设计和系统实施。”她说。
在向大会提交的《关于加强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和幸福成长的建议》的议案中,梅兵提出三点主要建议:
第一,加强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相关研究和政策制定。建议将加强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作为国家级重大课题,同时纳入国家层面相关教育政策规划,融入相关课程标准要求,根据不同地域间的发展水平、区域特色和文化差异,因地制宜制定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基于对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规律的研究,研制面向不同学段、类型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标准以及相关的监测与评估指标,探索构建基于学生表现性评估和赏识评估的评估体系,关注学生的优势领域和成长型思维。
第二,发挥学校在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上的“主阵地”作用。建议支持建设一批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试点校、“种子校”、实验区,示范课程、资源库等,先行先试,探索落地可行、可复制推广的路径举措,支持建设大中小学校、地方政府、研究机构、社会组织等共享合作机制和平台网络等。例如,华东师范大学于2023年牵头发起成立了全国性的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千校联盟”,首批已有各地近500所学校加盟。
第三,“赋能”教师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提升教师情感素养。建议将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纳入教师职前培养、职后培训全过程,在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增加教师支持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的维度指标,例如优化《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中的“师德修养”模块内容,在注重“师德”的基础上加强“师能”建设。针对教师自身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为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提供支持的能力提升两个方面,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各级教育学院等多方资源,研究设计和组织实施有针对性的培训,同时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国际、国内相关前沿研究与实践项目。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猜您喜欢
热门